xd_2020

正直向兄弟情
墙头多如繁星
珍爱生命 远离粉圈

说说尚书台

玉辞心:

      尚书始于秦,属少府。尚,主也,书,既文书。 
      汉因秦制,仍设尚书。


      西汉武帝为削弱相权,开始重用尚书令,尚书令的权力,实际上是相权的演变。


      到了东汉,尚书令权力日益重大,已经蚕食了三公的权力。“自后汉时,虽置三公,而事归台阁”,“三公之职,备员而已”。(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)此时的尚书台虽仍属少府,但实际上直接隶属皇帝。


      尚书台设有尚书令、尚书仆射、诸曹尚书、尚书丞、尚书郎、尚书令史等职位,尚书令正是尚书台的首脑。


      尚书令主掌文书,所有奏章都要通过尚书台才能到达皇帝手中,而皇帝的诏书也要通过尚书台下颁给官员。如若奏章不合尚书令之意,他甚至可以不通,“(荀)彧固辞无野战之劳,不通太祖表”,(《彧别传》)甚至如若皇帝的诏书不合他意,尚书也可以封还,“唯(钟离)意敢独谏争,数封还诏书”。(《后汉书·钟离意传》)李固有云:“今陛下之有尚书,犹天之有北斗。斗为天喉舌,尚书亦为陛下喉舌。”(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)


      尚书台还要保管上呈奏章与下颁诏书的副本。西汉窦婴曾呈先帝遗诏,上书“事有不便,以便宜论上”,然而尚书那里并无此诏诏底,于是武帝以“伪造诏书”一罪,将其处死。


      除奏事外,尚书令掌握人事权,既官吏的选举和任用,荀彧举钟繇、陈群、司马懿、郗虑、王朗、杜袭等,实际上是他的职权。武帝前,此权原属丞相和御史二府。


      除此之外尚书还可质问弹劾大臣,“大臣有罪,则尚书劾之。天子责问大臣,则尚书受辞”。(《汉官答问》)这本是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权力,西汉后期,丞相与御史大夫却反受尚书弹劾。


      尚书总领纲纪,无所不统,正是“天下枢要,在于尚书”。(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)


      所以尚书官职虽然远不如三公,但是随着尚书职权的扩大,尚书愈加权尊势重,已然凌驾于百官之上,三公见尚书都要引车回避。


  ● 凡三公、列卿、将、大夫、五营校尉行复道中,遇尚书令、仆射、左右丞,皆回车豫避,卫士传不得忤台官,台官过,乃得去。——《汉官仪》 


      没错,司空曹操与尚书令荀彧狭路相逢,令君胜。


      建安十二年,曹操曾欲表荀彧为三公,荀彧推辞。有人认为这是三公无权的原因,实际上,拜三公仍可录尚书,甚至尚书令“若公为之,则增秩二千石,仪礼亦加”。(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所以,荀彧推辞的最大原因应该是太尉在曹操司空之上。


      然而月盈则冲,华不再繁,终于有一天,曹霸道想起了奏章曾一度被支配的恐惧,魏王设秘书令,典尚书奏事,以夺尚书令的出令之权。后来这个官职在黄初年间演变成为中书监、令。尚书省的权力渐渐被中书省所代替。


  ● 魏置中书省,有监、令,遂掌机衡之任,而尚书之权渐减矣。——《通典》 


      到了西晋,尚书官职虽仍在中书之上,权力却已不如中书。


      荀勖担任中书监二十二年,后守尚书令,这本是迁官,然而他却“甚罔罔怅恨”,如果有人前来祝贺他,他便要恨恨道:“夺我凤凰池,诸君贺我邪!”晋武帝司马炎为此安慰他:“周之冢宰,今之尚书令也。”循循善诱鼓励他:“魏武帝言: 荀文若之进善,不进不止; 荀公达之退恶,不退不休。二令君之美,亦望于君也。”还赐他乳酪,命“太官随日给之”。(《艺文类聚·食物部》)然而大权旁落的荀勖不为所动,居职不过月余,便以丧母为由辞职。帝不许。 


      不过中书监、令取代尚书令的相权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。曹魏时期,中书省权力并不稳定,文、明帝时中书省权力重大,但之后却仍是尚书为重。如曹爽和司马氏前后皆录尚书事,高陵平政变后,充任中书监、令的韦诞、李丰、孟康等人也并不像充任尚书的荀顗、裴秀、何曾等人皆为司马氏之心腹,这些都可证尚书地位。


      尚书令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多由世家子弟居之,两晋时守尚书令者一共二十八人,其中寒素出身却仅一人。


      颍川荀氏自荀彧父荀绲到荀崧六代人,每代皆有任尚书者。

评论

热度(143)
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